新闻中心

董丽:集约型园林与植物景观

2014年1月11日上午,第四届园冶高峰论坛之园林植物与工程设计研讨会在北京新大都饭店华兴宫成功举办。会议由河北省风景园林与自然遗产管理中心副主任孟欣主持,邀请到知名高校的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以及知名企业代表等参与交流讨论。北京林业大学博士生导师董丽老师应邀出席,为我们带来了内容为"集约型园林以及园林植物景观"的精彩演讲。以下为董丽老师发言的主要内容:

董丽老师现场演讲

演讲现场  

      今天我就一些很小的方面谈一些想法,与大家共同交流。我觉得在当今环境下,集约型园林无疑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了。在金融危机之前,我们曾经一度提倡建设集约型社会,我当时非常高兴,既然建设集约型社会,肯定集约型园林也是必然要提的思路。我印象特别深刻,金融危机来了之后,全社会就又开始刺激消费。当时的园林建设项目非常的多,大家手里钱多了,或者说我们又可以拿到很多钱了,所以在建设的过程中,我觉得那几年思路又走到另外一个方向去了。但是从现今国家层面,甚至是全球层面大家达成的共识中,无论是出于经济原因还是其他方面的原因,或者是由于新一届政府上台后整体思路的指导作用,我觉得建设集约型的园林都是必然的趋势。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免不了弯弯曲曲的走路,但是我们一定是在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在发展,所以我觉得集约型的园林必然是我们今后要面临的课题。

      其实这个题目是我最近才想出来的,虽然说今年也大大小小的做过一些报告,我手头也有很多现成的东西,包括去年在美国访学一年,原本是打算拿着那些东西过来跟大家交流,但是这两天我在想我还是从集约型园林的角度来跟大家谈一下。

  尤其是去年,我也参加了一些项目的检查和评讲,深深的感觉到有一些问题。当时跟我们同行的一些领导和专家在一起交流,就觉得在有些建设中还是出现了有些不该出现的问题,那么领导们也说,其实还是要不断地反反复复的来讲,这样才能促使我们整个行业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包括一些技术上的探讨。

  其实提出的一些问题,就我个人角度来说,我觉得很惭愧的是,行业的问题我们看到了,也提出来了,但是没有现成的办法来解决。尤其是我们不在实践的单位,可能现在的教学和研究有时候会跟实践有很多的脱轨。现在在高校,我也觉得很无奈,就是有些问题我们提出来,但是没有答案,这种答案就是需要我们整个行业共同来努力。尤其是这两天我老觉得,国家的科研和技术的研发,真的应该从高校向一些大的有责任心的企业来转移。国家给一些资金来支持一线企业研发相关的技术,我个人觉得这可能是未来的一个方向。当然跟我们高校本身的导向,对教师的评价和考核也是有关系的。所以我觉得很惭愧,虽然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但是不能给出答案。

  那么集约型的园林有很多的内容,其实我这个报告,并没有想把它罗列的很全,我很简单的想到了:低维护、低消耗。当然这两个之间有很多的交叉,各类自然资源,废弃物质的资源化利用,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核心内容。那么它就体现在我们整个建设过程中,当然建设过程是依赖我们之前的设计集约型园林体现的地方有很多。很简单地说,植物材料的长距离运输,不仅成本高,而且碳排放量大。在碳足迹方面,其实很多国家都有一个强烈的意识了。

  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1999年和2000年,我在以色列做博士后的时候,当时我的指导老师,他每年的年底都会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发一封"年信",总结他一年所发生的事情。两三年前,他在进行私家花园改造的时候,在里面加了很多的内容,一个是雨水的收集,一个是太阳能发电。那么最近两年的年信里面,他都会提到,他的光磁板又发了多少电,输到国家电网之后国家会给他一定的经济的回馈。他每次写到这个的时候就会说,这样我又抵消了多少碳足迹。其实我蛮受震撼的,虽然说低碳和减排这些我们也经常提,但是我觉得他们已经做到了很日常的方面。就像雨水收集,他就会跟我说,今年雨水很多,我收集到的雨水足够在夏季雨水来临前浇花,这些就是切切实实的发生在每个人身上。所以我个人觉得我自己能做的其实非常有限,出门尽量带自己的杯子而不用纸杯子,包括教室里面及时的关电,很多的东西值得我们思考,从我自身做起。我们国家离每个人都做到消除自己的碳足迹这个路子可能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当然建成后的管理也是我们一直比较忽视的。投入多少,投入之后的成效如何,我觉得这里面可以思考的问题非常多。

  当然我只谈植物景观,植物景观的核心问题就是植物选择和植物的应用方式,其他还有很多,我把它集中在这两个方面。

  植物选择,一个是乡土植物的使用,一个是外来植物的使用

  以前提到乡土植物的时候,大家都不以为然,今年这种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越来越多,这就是在更深的层次上意识到了植物选择的一些问题。

  我们学校门口有这么一条路,我天天从这走过,除了环境比较阴和一些踩踏现象,这的树下不管怎么种来种去总是长不起来植物。而在它边上的缝隙里面却长出来地丁和狗尾巴草,这种景观我就感觉很震撼。我们如何来换一种理念认识我们的乡土植物,就是什么样的东西好看,什么样的东西不好看。我们在调查公园的时候看到的一些曾经认为是野草的乡土植物,它们能在这样的环境下生长,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加以利用。当然我在这个里面不展开讲乡土植物有哪些以及各个地域的乡土树种,这不是我们十五分钟所能解决的问题。

第二个方面就是适合地域和立地条件的外来物种,当然我们不能排除外来物种。但是这个外来物种一定是能够适合地域条件和立地条件。我在华北地区一个海拔900米的城市里检查居住区设计的时候,里面有大量的女贞,当时已经很萧条了,以后只会一年比一年小,如果能活下来也是勉强。在北京园林里面是有女贞能够活下来的,但是它根本发挥不了作为一个常绿阔叶植物的功能,那我们要它有何用。这种植物不管是真的还是假的,本身就很奇怪的放在这,因为它并不符合我们地域性植物的自然特色。

  然后是立地条件。每年冬天园林单位都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保护植物,人们已经觉得这很正常,没有人来思考到底应不应该这么做。我碰到的把用过的无纺布直接当垃圾扔掉,这其实是对环境的一种污染,情况非常的严峻。但是没有人去思考,也没有人去计算一年内这些覆盖材料对环境的污染有多么的严重。

  当然对于外来物种的使用,还是要有足够的警惕性。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种植的火炬树,不管是当初设计还是施工的过程中临时改的,现在火炬树已经开始往里蔓延,油松林下全部都是火炬树,我想前面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而造成的问题,我们现在再不采取措施的话,未来就不可想象。我在北京一个公园的山上看到全部都是火炬树,当初不是这样子,只是为了景观种了一点点,但是现在就蔓延的全部都是。我在想这种问题又有谁去关心呢?

  刚刚说到物种的选择,现在谈谈植物的应用方式

  我想低维护的植物配置方式,近自然的配置可能是一种方向。但是近自然又存在很多的技术问题。我前两天在看百万亩造林的时候,跟我们的一个前辈谈起来这个问题,三北防护林现在大量的死亡,因为那的树木是同一个年龄的,到了一个时间段就全军覆没,如果要重新换的话,这个困难就非常大,如果是益林混播的话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但是益林混播在施工过程中非常的复杂,现场的工人们不知道该怎么种,有很多的技术问题,需要我们的行业来共同讨论。

  地被也好,乡土植物的使用也好,我们要逐渐学会接受自然界不同植物的不同特点,四季会有不同的景观,而不仅仅认为以前的那种景观是很美的。

  那么城市广场和我们认为非常重要的建筑的环境是不是也只能做的非常的整齐呢?我觉的我们也可以尝试着用自然式的设计方式来进行植物的配置,但是这样的一种配置方式需要再一次进行深刻的反思。

  我们对于植物自身的一些废弃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植物自身的枯枝落叶,当它腐烂之后就会降解回归到土壤里面。还有一方面就是防火,可能相关的技术还是需要研究。其实,国外在应用一些枯枝落叶的时候,也不是没有风,但是这个问题是怎么来解决?我觉的在加强防火的条件下有一些地方不一定会刮的很脏,例如层次比较多的地方,所以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接受这样的景观。

  枯枝落叶以及一些废弃物的利用,在国外已经是非常普遍的了。我依然觉得,我们怎么样来开发我们的资源?我们国家的农业废弃物利用率非常的低,秸秆每年烧掉不到20%,剩下的东西都不知道该怎么样去利用。其实烧本身来说也是对环境的一种污染,所以在相关的技术上是不是也应该有一些研发。

  另外采取一些措施来提高维护效率,比如说,草坪要修剪的区域和非修剪的区域,用非常简单的措施就可以把它区分开来。我们国家是一个水资源极度匮乏的国家,所以比如大树移植,就会用一种非常缓释性的方法让水慢慢渗透到土壤里面;再比如土壤种植池里面,用覆盖物把它覆盖起来。而我们现在大部分是这样一种情况,不仅破坏了土壤,也增加了土壤失水的表面积。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一些办法,既能浇水,又能保住水,同时还能减少土壤水分的流失,在景观上也能有所改善?

  除了对于植物自身废弃物的一种利用,其实刚才所讲到的就是对水资源的一种节省,另外通过植物景观也可以对一些传统上认为消耗的资源进行利用。比如说雨洪资源的利用,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了,因为国家有很多这样的灾难,所以大家已经意识到。比如说西方的一些国家,他们在雨洪资源的利用方面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所以有比较成熟的政策和法律以及相关的技术。

例如一个很小很简单的雨水花园,通过地形把降雨都收集到这个雨水花园里面,里面种的植物也非常的简单而富有野趣,让它在没水的时候可以生存,雨水短期汇集的时候也可以生存,就可以了。如果说在中国做上一个这样的园子,可能大家会觉得很难看而不能接受。所以我想更多的其实还是一种观念的问题。这样的一种措施,不在乎要做的多么大,多么先进。把一个非常有限的区域的雨水收集起来,那么如果城市中到处都是这样的区域,也会对解决城市内涝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街头随便的一个建筑,它的屋顶把雨水收集起来,供它附近的小花园的浇灌。我们国家大家都住楼房,雨水收集的话百姓自己做的还是比较少的,这样就要从其公共的方面进行考虑。我当时访学时的学校的园林学院建筑在改造时就放置了一个雨水收集的容器,铺装和道路都是可渗透的,植物的配置也是近自然式的,这样对雨水的下渗和回收以及雨洪的利用都非常好。

  植物在生态修护方面也是发挥着一些非常重要的作用。我想这些方面国家也在逐步地认识,并开始慢慢地实践和研究了。例如俄罗冈州的一个废水处理的园子,经过层层净化之后,水就比较干净了。雨水方面我们做到的工作已经非常多,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来思考。工业废弃地中发挥最重要作用的还是植物,硬质景观设计的非常好,但是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植物的话,如何来欣赏和利用这片区域。

  15分钟的时间,我们只能讲这么多,我也觉得提出来抛砖引玉,个人觉得更多的还是我们整个行业的一种理念。每个设计师也好,每个企业,每个工程师,包括我们搞科研的教师,大家从理念上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我想相关技术的研发和问题的解决都是可以做到的。我自己比较着急的一直是,可能大家的理念没有转变,不管我们怎么说,真正到做的时候,没有人站出来说这个不对,是不是应该尝试用另外一种方法来做。我觉的思想才是最重要的,只要我们愿意做,就没有解决不了的技术问题。

——摘自中国风景园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