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安徽水污染防治技术指导目录(2020年度)②|氮磷靶向循环利用生态修复技术(NPTC技术)

  一.技术名称:氮磷靶向循环利用生态修复技术(NPTC技术)

  二.适用行业:农村污水治理,农村黑臭水体水生态修复

  三.技术提供方:安徽水韵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四.适用范围:适用于解决污染源点多、分散、难以收集的农村和集镇的污水治理及农村黑臭水体的生态修复,以及农业面源污染、自然村污染等多层次污染问题。

  五.技术内容

(1)技术原理

该技术主要是以生态治水为主旨,因地制宜,将生活污水进行集中收集,利用预处理设备将污水中的粪大肠杆菌、蛔虫卵等有害污染物去除的同时保留污水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将富含氮磷的污水排入生产湿地中,利用生产湿地中的鱼、贝、螺、草净化水质的同时形成产业链,净化后的水流至自然水体,作为河流的天然补水源,再结合“活水联通、内源清理、生物构建”为主的地表水生态修复技术,真正做到“低投入、少维护、有产出、效果好”。经过该技术处理后的生活污水主要指标能够稳定在地表水IV类。

(2)工艺流程及说明


   1) 消纳特殊污染源:首先利用预处理设施将污水中的有害细

菌、病原微生物等进行特异性去除,为后期产业利用消除后顾之忧。

   2)营养水的高效利用:去除有害物质后的污水主要还含有氮磷等营养元素,这些元素是水生动物、植物及农作物(鱼、贝、螺、草等)的天然肥料,一方面削减了水中的污染物质,同时水生动物、植物及庄稼作物也有了收成,打造了产业链。

   3)自然水体生态修复:作物吸收后的“瘦水”流至自然水体,作为河流的天然补水源,结合河流生态修复常用的生物多样性修复技术、生物膜修复技术、微生物强化净化技术、滨水缓冲带技术、曝气复氧技术以及活水循环技术,进一步消解与利用去除水中污染物,构建水生态平衡系统,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最终实现生活污水“能施肥、能灌溉”,地表水可开展亲水活动。

  (3)主要技术参数

    1)污水收集池

污水收集池容积为[(A*0.1t/d)/12h]*6h-10h;

    2)厌氧池

池内设置有弹性填料,容积为[(A*0.1t/d)/12h]*8h-12h。

    3)生产型湿地

生产型湿地面积为S=A/(180-220)*1亩,A为收集区域人口。生产型湿地包括:

  ①前置塘,面积为S0=(0.04-0.06)*S面积、深度为1.5-2m;用于鱼类、植物的养殖或种植;

  ②一级动物池,面积为S1=(0.25-0.35)*S面积,深度为0.8-1.2m;用于规格不小于10cm的蚌类、鱼类、螺类、浮叶植物的养殖或种植;

  ③二级动物池,面积为S2=(0.15-0.25)*S面积,深度为0.8-1.2m;用于规格为5-10cm的蚌类、鱼类、螺类、浮叶植物的养殖或种植;

  ④三级动物池,面积为S3=(0.25-0.35)*S面积,深度为0.8-1.2m;用于规格为1-5cm的蚌类、螺类、鱼类、浮叶植物的养殖或种植;

  ⑤四级植物池,面积为S4=(0.1-0.2)*S面积,深度为0.8-1.2m;用于植物、螺类鱼类的种植或养殖,植物包括沉水植物、浮叶植物;

  (4)经济指标

建设成本:氮磷靶向循环利用生态修复技术工艺建设成本约1万元/吨水(按照日排放水量计,如日排放700t/d,则建设费700万元);

运行成本:4000元/(年·亩),包括人工和能耗等;

建设周期:建设周期2-3个月,包括设计、施工、调试;

生态产业化效益:7000元/(年·亩),主要包括鱼、虾、贝、植物产出。

  六.水污染防治效果

通过氮磷靶向循环利用生态修复技术(NPTC技术)治理后,地表水体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生活污水处理后水质能够稳定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IV类水标准。其中CODcr≤30mg/L,NH3-N≤1.5mg/L,TP≤0.3 mg/L。


  七.技术示范情况

(1)陶辛镇沙墩村地表水生态修复治理项目,水域总面积约7000亩,治理前水体发黑发臭,治理后水体黑臭现象基本消除,水质明显提升;目前水生态系统稳定,经验收已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至Ⅳ类水质标准。

联系人:董跃进 电话:15155367661

(2)镜湖区2018年度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该项目水域面积约19373㎡,生活污水排量约900m3/d,治理前河道异味难闻,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生活,经治理后目前水质已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水质标准。

联系人:马寅宏 电话:13855332756

  八.成果转化推广前景

该技术适用于农村布局分散、地形条件复杂、污水不易集中收集的农村污水处理。由农村生活污水生物生态组合处理技术所构成的针对农村地区不同发展状况、不同地形条件和不同排水特征的复合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充分利用低洼地,池塘、及田地等地形资源,把农民的生产活动、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功能结合到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中,体现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资源化利用、因地制宜、低运行与低建设成本”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治理后的生态环境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体现,首先生态修复后价值不仅表现在可见的生态产品价值(直接价值),同时还包含治理后的环境生态调节服务价值(对小区域小气候的优良调控作用)、文化服务价值(带动当地旅游,宣传当地文化,提高居民素养等)。在生态治理过程中实现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产业化,打造农村地区特有的“三农三生”循环产业(即农村、农业、农民与生产、生活、生态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