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热文推荐 | 常纪文等:水美乡村建设的思考与政策建议
水美乡村是指以“水美”为特点的村庄整洁、环境优美、宜居乐业的美丽乡村,是人们对良好乡村生活的期盼。其建设往往需要开展岸坡整 治、水系连通、河湖清障、清淤疏浚、水土涵养、河湖管护、垃圾分类、防污控污、生态景观建设等综合整治。水美乡村的持续建设和运行需要良好的自然与人文本底基础,以水为核心 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培育良好的经济产业作为支撑,依托城镇推进城乡协同发展。
一、水美乡村建设需要良好的本底基础
水美乡村建设要依靠本底基础,主要包括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等。但由于环境保护的需要,矿产资源的开发逐渐受限,水美乡村建设的本底基础也在逐渐减弱。城市周边、旅游热点地域的土地资源紧缺,通过土地租赁、房屋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一些农村通过服务中心城市或满足重点城市需求开展功能调整,发挥土地资本作用、撬动新农村建设格局,借此吸引资本的投资青睐。有了资本的关注,就可以围绕特色和优势做足文章,打造品牌产业,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美化创造经济基础。一些地方未能准确把握本地的资源优势和劣势,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乡村民宿、生态改善、人文旅游或落后工业,但由于特色不足、缺乏吸引力和成本优势等原因, 产出和盈利低下,挫伤了村民积极性,影响水美乡村的持续建设。
水美乡村建设要保留乡愁。注重保护当地风土人情,做到文旅融合,以此发展旅游业和配套产业,给游客不一样的体验的同时又为村民增收致富创造经济条件。例如浙江金华市婺城区苏孟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吸引了大批乡民返乡就业创业。据不完全统计,近 4 年来苏孟乡常住人口数增长2000 余人。
水美乡村建设要传承和发扬地方特色。一是要把乡村的整治建设和现代文明相结合,逐步建设农村阅览室、电影院、信息设备、娱乐场所等。二是要把水美乡村建设和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相融合,维护古镇、古村、古街、古 桥、古巷、古建筑、古碑、古井、古树等历史风貌的完整性和传承性。三要继承农村人文传统, 特别是发扬以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尊老爱幼等为核心的淳朴民风、 良好家风和乡约村俗等传统,留得住“乡愁”,使农村社会更加和 谐、邻里乡亲更加和睦、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精神面貌更加文明、农村生活更加美满。四是要汇集乡贤在水美乡村建设中的力量, 为水美乡村建设添砖加瓦,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出力, 根据自身能力为乡村建设贡献力量。按照“一乡一策,一河一策”原则制定 规划,因势利导打造各具特色的水美乡村。例如浙江嘉善因“善”得名,在水美乡村建设中以 “善水文化” 为核心, 深入挖掘河湖文化并融入特色洪家滩文化等,讲好“善水”故事。
二、水美乡村建设需要加 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基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水美乡村建设应当着重处理好对大气污染、水污染、固废污染的治理。对于大气污染治理,要稳步推进农村散煤替代工作,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宜太阳能则太阳能。对于水污染治理,部分地区通过建设分散或者相对集中的污水处理设施,对于减轻农村生产生活对水环境的污染压力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因缺乏污水处理设施,导致村庄污水横流、水质发黑发臭现象依然存在。对于此类问 题,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要求,推实做深河长制,开展河道整治和水生态保护修复,连通河湖水系,对乡村河塘和黑臭水体进行清淤整治,全面提升乡村水体的生态功能。对于固废污染治理,畜禽养殖业要实行废物的资源化,促进养殖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协调。
对于水美乡村建设的成片治理,河道清浚、岸坡整治、水系管护、大气保护、固废处理等要统筹开展,实现协同推进和彻底整治。做好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的有效衔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实现规模效应。探索低成本的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的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机制,确保水污染治理设施建成并长期稳定运行,防止治理设施 “晒太阳”和建设资金“打水漂”。
在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方面,要深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整治垃圾山、垃圾围村、垃圾围坝等现象, 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全覆盖。可以发挥农户单家独院容易考评、容易奖惩的管理优势,大力推进农村垃圾分类集中统一处置。建立农户分类、专业清扫、村里收集、乡镇转运、区县处置的模式。
三、水美乡村建设需要培 育良好的经济产业
水美乡村建设需要特色产业,如缺乏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支撑,即 使在政府的帮助下已经实现道路硬化、村容整治、粉刷美化等,但是依然无法避免逐渐凋敝。调研发现,尽管一些地方的庭院经济、民宿经济等比较发达,但是对地方经济的整体拉动性较差,地方政府难以从中得到较大税费收益,很多地方政府据此认为,发展工业才是扩充政府财政、增加村民就业机会和提高村民总体收入的有效方法, 推动水美乡村建设积极性不高。在财政资金充裕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反哺农业方式持续为水美乡村建设提供资金。因此,水美乡村建设必须与 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走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模式。要以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的法律要求为约束红线,吸引资本投资本地特色产业,努力做到 “一村一品一 景”,使产业发展与自然村落相融合。
水美乡村建设需要产业资本的介入。目前,城乡联系和互动增强,城市资本因为逐利而下乡,使得部分地区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具有可能性。城市产业资本投入水美乡村建设一般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当地乡村有特色吸引力,资本能够找到盈利点。此类民间资本的介入主要集中于地产及有关民宿、特色旅游业和特色加工业。如南京市高淳区依托水系连通发展“慢”生活旅游,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特色路,被纳入水利部、财政部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项目试点,每年吸引众多国内外游客。二是从本地乡村走出去的具有家乡情结的成功人士。如浙江桐庐借助互联网经济淡化了区位约束因素,从该地走出去的一些国 内外知名人士在本地建设企业总部或者区域中心,结合生态优势发展本领域的会议和培训产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在民间资本进入的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调研发现,民间资本以租赁的名义低价收购宅基地和附着的民房,发展新型地产、旅游经济以及开发房地产等,尽管起到了改善村庄环境的作用,但村民收益很少,后续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这种开发和经营方式没有维护农民的权利,需要警惕。
水美乡村建设需要盘活农村土地资本。农村吸引资本的优势在于土地资源,但如果土地过于碎片化,则难以吸引外来资本的进入。为此,一些地方的村集体组织在保障农民必需土地的同时,适度整合发展所需的土地要素,形成可以对外开发和租赁的连片土地。如把水村融合古村落的村民整体搬迁,将连片村落租赁给开发商发展生态旅游和民宿经济,或把村集体土地以 20 年、30 年租期的形式租赁给企业发展工业或者服务业。租金用于建设水美乡村、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 件等与乡村振兴相关的工作。这种模式把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建立专业合作社或者农村股份制,有效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实现了农村三产加速融合和农村、城市的共享共建。
四、水美乡村建设需要依 托城镇需求推进城乡协同发展
农村经济、技术和人才匮乏,基础设施建设不充分、不平衡,应积极寻求城镇的支持,发挥其带动作用。同时为城市居民提供优雅舒适的休闲空间和为城市投资者提供投资渠道,最终实现城镇和乡村协同共进。如广东省通过汕头、潮州、揭阳城区和湛江、茂名、阳江都市区两翼建设,构建沿海县乡长效增收机制,吸引逆城市化资源要素落户扎根。城镇化水平提高是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必然途径,也会伴随着部分乡村的空心化问题。乡村振兴不是强迫空心村人口回流,而是促进乡村生产发展实现乡村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和乡风文明。为此,可以结合乡村产业的发展状况和人口居住情况,通过规划对接,优化布局城乡空间,明确功能分区等方式合理撤村并点,在发展中解决空心村问 题。如《河北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规划(2016—2020 年)》提出,优化村庄布局,对村庄发展定级定位,对保留村、中心村、撤并村实施分类指导、规划和建设。
五、结 语
水美乡村建设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乡村振兴中的具体实践。水美乡村建设要把握乡村的基本特征,根据各地本底基础保留特色乡愁,关注农村重点突出问题,培育良好的经济产业,推进城乡协同发展,整体提升农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文章来源:中国水利杂志